zoty中欧:东台体育馆:城市生活的万花筒
当第一缕晨光穿透体育馆的玻璃幕墙,陈伯已经站在塑胶跑道上做了十分钟拉伸。他摸了摸膝盖处的旧伤,目光扫过空旷的场地——昨天这里刚办完一场企业运动会,红色座椅上还留着观众的余温,角落的储物柜旁堆着半箱没喝完的矿泉水。“这地方啊,比我孙子还粘人。”陈伯笑着摇头,从布包里掏出太极剑,剑穗在风里轻轻晃动。
上午九点,少儿体适能班的孩子们像小麻雀一样涌进来。教练举着彩色气球喊:“今天我们要变成‘超级英雄’!”五岁的朵朵攥紧妈妈的手,眼睛盯着蹦床上的卡通图案,又看看旁边练轮滑的小哥哥,最终拽着妈妈的衣角往泳池方向走——“我想学游泳!”她的声音脆生生的,溅起的笑声惊飞了窗外的麻雀。
晌午时分,体育馆的食堂飘出红烧肉的香气。后勤阿姨擦着汗把餐盘摆上长桌,运动员们捧着饭盒围坐在一起,有人讨论上午的训练数据,有人分享家乡的辣椒酱。“上次省运会,我们队在这儿拿了三块金牌呢!”退役教练老周咬了口馒头,眼神发亮,“那时候条件差,现在连恒温泳池都有啦。”话音未落,一群年轻人在篮球场上喊:“周指导,来两局?”
傍晚的夕阳给体育馆镀上一层金边。广场舞队的音乐响起时,退休教师李姐正对着镜子整理舞裙:“这灯光比咱们小区广场亮堂多了!”她扭头看见邻座的王大爷在看手机直播,屏幕里是昨晚体育馆的演唱会视频——歌手站在升降台上,荧光棒组成星海,观众席沸腾如潮。“我孙女说下次要带我来这儿看演出,”王大爷摩挲着手机壳,“她说这是咱东台的‘小鸟巢’。”
夜幕完全落下时,体育馆的轮廓在霓虹灯下愈发清晰。保洁阿姨推着垃圾车经过跑道,塑料袋里装着没吃完的烤肠签子和皱巴巴的门票根。她抬头望了眼顶层的电子屏,上面滚动着明日赛事信息:“明天有青少年击剑赛,后天是老年门球邀请赛……”风掠过耳畔,仿佛听见无数个声音在呼喊:这里有少年的热血,老人的闲趣,打工者的烟火气,还有无数个关于“下一次再来”的约定。
东台体育馆从不是一座冰冷的建筑。它是晨练者脚下的跑道,是孩童眼中的游乐场,是上班族暂避风雨的港湾,更是城市记忆的容器。当灯光次第亮起,当脚步声此起彼伏,它便成了东台人心跳的注脚——每一寸砖石都在诉说:生活在此处,热气腾腾。
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