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oty中欧:操场边的账单:初中体育老师的薪资困境
清晨六点的校园还浸在薄雾里,老周已经站在操场边整理跳绳和篮球。作为初三(2)班的体育老师,他今天要带学生测立定跳远——这是中考体育项目的重点。“周老师,您这运动裤都洗得起球了!”小胖指着他的裤子喊,老周笑着摸了摸裤脚, pocket 里的工资条却像块石头压着心:上月到手3500元,扣掉房租和孩子的奶粉钱,所剩无几。
一、薪资构成的“先天不足”
初中体育老师的工资,往往是学校预算里“被遗忘的角落”。基本工资按职称评定,多数刚入职的老师只有3000元左右;课时费虽算,但体育课常被挤占为“自由活动”,实际授课量比语文数学少三分之一;至于班主任津贴、绩效奖金,体育老师因“非主科”身份,往往只能拿到基础份额。某市教育部门数据显示,当地初中体育老师平均月薪3890元,而同校语数外老师普遍超过5500元——差距近40%。
更扎心的是,体育老师的“隐性支出”从未被计算:自掏腰包买训练器材(比如新买的排球已花去半个月工资),熬夜做训练计划却不计报酬,甚至运动会时当“万能工”——既要当裁判,又要管纪律,还得安抚受伤学生,这些“额外劳动”从没体现在工资单上。
二、汗水与收入的“不对等”
“别人以为我们天天在操场玩,其实累成狗也没人看见。”老周苦笑。每周18节课加上早晚训,他每天要在操场待足8小时:夏天晒脱皮,冬天冻得手僵,可工资却不如办公室坐班的行政人员。去年区里举办田径赛,他带队拿了三个冠军,学校奖励了200元购物卡——“还不够给孩子们买瓶矿泉水。”
体育老师的“副业”成了常态:有人兼职做健身教练,有人周末去培训机构代课,还有人悄悄摆地摊卖运动装备。老周去年暑假接了三份家教,才凑够孩子幼儿园的学费。“不是不想专心教学,是现实逼得没办法。”他说这话时,正蹲在地上修坏掉的足球——那是他用自己钱买的,怕学校经费紧张。
三、改变,从“看见”开始
当全社会都在讨论“体教融合”“增强青少年体质”时,体育老师的待遇问题不该再被忽视。在日本,中小学体育老师享受“特殊岗位津贴”,月薪普遍高于普通教师;在欧洲,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费用由政府全额承担。反观国内,许多学校的体育器材室还是上世纪的配置,老师的办公桌堆满落灰的文件——不是不重视体育,而是“重竞技轻师资”的思维根深蒂固。
上周,老周收到一条消息:下学期他的课时费要涨50元/节。“虽然不多,但至少说明有人在关注。”他擦了擦额头的汗,望着操场上的学生,眼里闪过光。或许,当“操场边的账单”不再成为体育老师的痛点,才能真正迎来“野蛮其体魄,文明其精神”的教育春天。
(全文约750字)
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