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oty中欧:荔湾体育馆:城市肌理里的活力脉搏
清晨六点的阳光刚爬上荔湾体育馆的玻璃幕墙,便被楼下老榕树的枝叶剪成细碎的金箔。我抱着篮球站在门口,看一群穿太极服的老人慢悠悠走进去——他们脚上的布鞋蹭过地面,发出沙沙的轻响,像在唤醒沉睡的城市。这座藏在西关巷弄深处的体育馆,从不是什么地标性建筑,却像一块温润的玉,嵌在城市的心跳里,藏着无数人的青春与烟火气。
晨光中的旧时光
小时候,我总跟着父亲穿过窄窄的恩宁路,拐进体育馆的后门。那时馆内还是水泥地,篮球架的篮筐锈迹斑斑,可每到周末,这里就挤满了孩子。我们赤着脚跑动,汗水滴在发烫的地面上,滋滋作响;父亲教我投篮时,手臂会碰到旁边阿姨织毛衣的竹针,她笑着递来一瓶凉白开:“慢点儿,别摔着。”
后来读中学,我在这里参加了区里的中学生运动会。赛前训练时,教练总说:“荔湾体育馆的场地虽旧,但每一块砖都记得你们的努力。”果然,当我在赛场上投进关键一球时,耳边响起的不只是观众的欢呼,还有童年时父亲拍我肩膀的鼓励声。那些年,这里的灯光照亮了无数个奋斗的夜晚,也成了许多荔湾少年心中最亮的星。
社区的活力枢纽
如今再走进体育馆,已换了副模样:塑胶跑道泛着柔和的光泽,健身器材整齐排列,连角落都摆上了自动售货机。但不变的是,这里依然是社区的“活力心脏”。
每天傍晚,上班族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进来,换上运动服,在跑步机上释放压力;周末上午,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来学轮滑,孩子的笑声撞在墙上,又弹回空中;而到了晚上,羽毛球馆总是爆满——几个退休教师组成的“夕阳队”,正和一群大学生打得难解难分,球拍击球的脆响,混着场边的加油声,像一首热闹的交响乐。
去年冬天,社区在这里举办了“暖冬市集”,居民们带来了自制的腊肠、手工糖画,还有旧书交换。我看见一位老奶奶举着自己织的围巾,对年轻人说:“这可是用当年在体育馆织毛衣剩下的毛线做的,暖得很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,体育馆早已不只是运动的场所,它是邻里关系的黏合剂,是把陌生人变成“熟人”的地方。
未来:旧墙里的新故事
最近听说,体育馆又要翻新了。设计师说,会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,增加智能健身区和青少年培训中心。我不禁想起小时候那面斑驳的墙,上面还留着我和同学用粉笔画的涂鸦——虽然字迹早已模糊,但那份纯真永远鲜活。
或许未来的荔湾体育馆,会有更先进的设备,更宽敞的空间,但我想,它依然会是那个“有温度的地方”。就像西关的老骑楼不会消失,荔枝湾的河水依旧流淌,这座体育馆也会继续见证荔湾的变化,收藏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。
当我走出体育馆时,夕阳正好落在它的屋顶上,镀上一层金边。风里飘来烤红薯的香气,远处传来孩子的嬉闹声。我知道,明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再次洒进来时,这里又会迎来新的活力——那是荔湾的心跳,也是生活的脉搏,永远跳动,永远年轻。
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