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oty中欧:西工体育场:绿茵场上的岁月诗行
清晨六点的西工体育场,铁锈色看台还浸在薄雾里。草坪像块刚醒的翡翠,露珠在草尖滚动,折射出淡金色的光。穿运动服的老人踩着碎步绕场慢跑,鞋跟叩击地面的声音,惊醒了栖息在看台缝隙里的麻雀——它们扑棱着翅膀飞向远处的高楼,留下一串清脆的鸣叫。
一、时光的褶皱里藏着故事
这座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体育场,曾是洛阳人心中的“体育圣殿”。老一辈人说,建场时全城人都来帮忙,夯实的地基里埋着砖瓦厂的旧砖,看台的每一级台阶都刻着工匠的手印。1959年省运会开幕那天,十万市民挤满场地,红旗如海,口号震天。那时的跑道是煤渣铺就的,跳远沙坑里总留着孩子们的脚印;看台是水泥砌成的,夏天晒得发烫,冬天结着薄冰,却从未冷落过热爱运动的心。
我爷爷曾在这里当过裁判。他总说,七十年代的一场篮球赛让他终生难忘:两队比分胶着时,一名球员扭伤脚踝,全场观众自发安静下来,有人递矿泉水,有人撕衣角当绷带。最终那队虽输了比赛,却赢得了整个体育场的掌声。“那时的人啊,”爷爷摸着旧相册里的黑白照片,“把体育当成信仰,比现在更纯粹。”
二、少年们的绿茵梦
我的童年也泡在西工体育场。每周六上午,爸爸会带我来踢球。那时的草坪还没换塑胶,草叶间藏着小虫子,奔跑时会钻进裤腿挠痒。我和小伙伴们分成两队,把书包堆在球门旁当守门员,直到太阳把后背晒得发烫,才抱着脏兮兮的球衣往家跑。
记得有个夏天的傍晚,我们追着晚霞踢野球。一个高年级男生突然出现,说要教我们“倒挂金钩”。“先助跑,再抬腿……”他的动作像电影里的球星,我们都看呆了。后来才知道,他是省体校的学员,来这里训练。那天之后,我们每天放学都来练,哪怕摔得膝盖流血,也要模仿那个帅气的动作。如今那些一起踢球的小伙伴,有的成了医生,有的做了老师,可说起西工体育场的黄昏,眼神里仍闪着光。
三、新旧交织的活力场
近年来的翻新让西工体育场焕然一新:塑胶跑道泛着暗红光泽,电子屏实时显示赛事信息,看台加装了遮阳棚。但不变的是,每到周末,这里仍是洛阳人的“活力中心”——市民足球联赛的哨声此起彼伏,广场舞大妈们踩着节拍旋转,孩子们在儿童游乐区追逐嬉闹。
上周路过时,正赶上一场老年门球赛。白发苍苍的队员们穿着统一队服,弯腰捡球时腰杆挺得笔直。旁边的大爷举着手机录像,笑着说:“我在这打球三十年了,看着它从土路变成塑胶,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。”夕阳给他们的身影镀上金边,与远处新建的体育馆交相辉映,竟有种奇妙的和谐。
暮色四合时,体育场的灯次第亮起,像一串发光的珍珠。风掠过看台,带来青草的香气和人群的笑语。它不再是单纯的建筑,而是洛阳城的“时光胶囊”——装着老人们的青春,少年的梦想,和无数个平凡日子里滚烫的热忱。当最后一缕霞光隐去,我知道,明天的清晨,这里又会响起新的故事。
留言: